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交流群

微信交流群

商务合作

商务合作

合作联系
合作联系
合作联系
在线做题
在线做题
在线做题
考生交流群
考生交流群
考生交流群
合作联系 在线咨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 : 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网 > 备考资料 > 专业知识 > 对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的分析——三省六部制

对教师招聘考试高频考点的分析——三省六部制

2019-08-20 15:49:53

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网

  一、考情分析

  三省六部制是历史学科教师招聘笔试考试的重要考点,这一考点的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包含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三省六部的职能、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等内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多以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故将此部分内容整理如下,以供大家备考。

  二、知识呈现

  (一)三省六部制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1.隋朝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2.唐朝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3.宋朝

  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4.元朝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尚书省时置时废、门下省不复置,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5.明朝

  明初不设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

  6.清朝

  清沿明制,以六部尚书任天下事,其上先后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

  (二)三省六部的职能

  1.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2.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书省

  官僚机构。“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4.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5.户部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6.礼部

  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7.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8.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9.工部

  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三)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办事效率。

  三、知识巩固

  1.“(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

  A.是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有效的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C.充分的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D.君相权矛盾得以解决

  2.以下有关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文臣出任,受通判监督

  B.权力分割,削弱君主专制权力

  C.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D.置使以总国计……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

  3.有学者评论认为,“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该评论意在说明唐朝( )。

  A.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政府拥有了政务的最终决策权

  C.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皇权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制约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

  材料二 英国革命是民族国家首次对绝对王权的民主化改造,其最大的成果就是创造了君主立宪制这样一个全新的政体。这一创新是在英国传统政治结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其主要变化是:通过立法,实现了国家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的权力大幅提高,形成了对王权的有效约束;在议会内部形成初步的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这包括两院制的沿袭、政党的分立;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和享重,包括对言论出板自由的肯定和对人身自由的保护。由此可见,英国革命建立了现代政治的基本结构,但其民主化改造有许多不足,尤其是高额财产资格将大多数国民排除在议会选举之外。革命后的英国国会、自由实际为少数人专享,英国的政体更大程度上处于贵族民主制的水平。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相较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其成因。

  -参考答案-

  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髙了行政效率”可知,三省六部制度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C项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度是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不可能有效限制皇权,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度虽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没有解决两者的矛盾,故D项错误。

  2.【答案】C。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中书、门下、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即“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故答案为C项。“文臣出任,受通判监督”是宋朝的制度,排除A项;唐朝通过对宰相权力的分割,加强君主专制,排除B项;D项属于宋朝设立的三司使,排除。

  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可知,皇帝是政府中的一员,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三省六部的制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皇帝实际上仅是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说明最终决策权实质上还掌握在皇帝手中,没有实现权力的制衡,故A项和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了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故C项排除。

  4.【参考答案】

  (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

  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不同之处:英国君主立宪制是用法律限制君权,议会成为权力中心,从而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议会内部也有权力分割和制衡机制;个人的民主权利与自由受到尊重。

  成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启蒙思想的影响;英国议会和法律制约王权的传统。

教师招聘就业推荐 立即填写求职意向

立即提交

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网申明:

(一)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省教育厅及教育考试院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体,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方式:邮件 1546217367@qq.com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发送邮件到2667645833@qq.com,我们会尽快处理

Copyright 2012-2023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网 http://www.scfzj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本站为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网民间交流网站,最新教师招聘动态请各位考生以当地教育局或人力资源保障局最新通知为准。

版权所有:上海启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CP证:沪ICP备19026939号-2

公网安备31011002007078号

  法律顾问:肖云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