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教招备考“西方音乐史”简答题练习:1945年以后欧洲音乐的主要流派
二十世纪时期
【简述1945年以后欧洲音乐的主要流派】
(1)整体序列主义音乐:整体序列主义音乐是勋伯格创立的“十二音体系”作曲法的进一步发展,它将音乐的所有要素都预先排列成为序列,在作曲中运用,其控制的参数从原先的音高,扩大到节奏、节拍、时值、速度、力度、音量、音区、音色等,这种将音乐各元素严格排序构成音乐各维度的创作手段,就称为“整体序列主义”。
整体序列主义音乐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1949年,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发表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是整体序列主义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梅西安的学生布列兹和德国青年作曲家斯托克豪森对整体序列主义音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在布列兹为女低音和6位演奏者写作的室内音乐《无主之锤》,将整体序列主义手法与印度尼西亚加美兰乐队的音响相融合,9个乐章基于法国超现实诗人夏尔的诗构建,结构错综复杂,这部作品为布列兹赢得了国际声誉。斯托克豪森在《对位》中,将乐器编排成不同的群(旋律群、和弦群和结构群),进行对比。他于1958年创作的管弦乐曲《群》,将空间音乐和电子音乐的概念加人整体序列主义作曲法,乐曲演奏需要3个乐队和3位指挥,分别位于观众的正前方和左右两边,音乐元素完全按照整体序列主义原则创作,以统计学方式将音群参数组合成有比例的序列,乐队独立演奏,各音乐要素形成不同的组合。
(2)偶然音乐:“偶然音乐”又称“机遇音乐”,与序列主义音乐同时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偶然音乐”崇尚音乐中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具体做法有:作曲家用自由偶然的方式随机产生音乐作品,演奏家根据自己的意向随意决定音乐作品演奏的材料、顺序、结构及时间长短,作曲家或演奏者可以任意选用他人的音乐片段进行重新诠释。
美国作曲家凯奇是偶然音乐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凯奇的第一部偶然音乐作品《变化的音乐》,是根据中国《易经》的64个卦,制定出64个包含音高、时值和音色元素的图式,然后通过扔硬币的方式来选择采用哪几个图式,组成音乐。偶然音乐最著名的作品是钢琴曲《4’33”》。该作品有3个乐章,长度分别为1’40”、2l’23”和0’30”,钢琴家“演奏”时,在钢琴前静坐共4分33秒,仅在3个乐章的间隔处开关琴盖。作曲家的解释是,4分33秒以内在音乐厅里观众有意或无意发出的一切音响即“音乐”。
参与偶然音乐创作的作曲家还有:斯托克豪森、泽纳基斯、布列兹、鲁托斯瓦夫斯基等。
(3)电子音乐:指作曲家利用电子设备发声或用电子手段处理音响而制作的音乐,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音乐、合成器音乐和计算机音乐。
具体音乐,指由现实存在的声音而非电子手段制作的声音组织形成的音乐,通常做法是用录音技术将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作为素材录制下来,进行剪辑和复合处理后,形成音乐。处理具体音乐的手段,主要有磁带剪辑拼接、颠倒播放、改变速度、录音带圈、音响重叠,以及调制电子滤波、混响等。具体音乐的先锋者是法国人舍费尔,1948年电台播放了他的具体音乐作品《铁路练习曲》,是作曲家在巴黎火车站录制的列车奔驰声加工形成,这一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是历史上首次播放不由人演奏的音乐作品。1951年,在西德科隆广播电台建立了电子音乐实验室,创建指导人爱默特认为序列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唯有在电子音乐中才能实现,他们以科学试验的方式,尝试以电子设备本身发出的音响为原材料制作音乐,而不是用自然界的声音。斯托克豪森1953年创作的《电子音乐练习曲》I和II是德国电子音乐的里程碑,而他最著名的电子音乐作品是《少年之歌》,将经过处理的男童歌声与电子音响结合,形成效果丰富的混响,|演出时,通过音乐厅不同方向的5组扬声器,将音响扩展,引入了“空间音乐”的概念。
50一60年代,欧美各国相继建立起电子音乐实验室,将著名的有:意大利米兰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创建人贝里奥,电子音乐作品有《变异》和《前景》;波兰的华沙广播电台电子音乐实验室,潘德列茨基等人参加工作;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由作曲家吕宁和乌萨切夫斯基主持,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电子音乐作品,如瓦雷兹的《电子音诗》、巴比特的《夜莺》,以及凯奇结合了电子音乐与偶然音乐因素的《方塔娜混合曲》等。
60年代,用来取代人工行为的电子手段综合装置——电子音响合成器出现,使得电子音乐的创作更加简便易行,在此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有穆格、布克拉和苏博特尼克,苏博特尼克用“布克拉”合成器写作了合成器音乐《月亮里的银苹果》。
计算机音乐,通过输入指令进行编程来完成作曲全过程,无限扩展了音乐创作的潜能,计算机不仅能生成音响,还能精确地组织和变化各参数,并简化音乐制作过程,是迄今为止最灵活的作曲工具。计算机音乐的发展阶段目前仍在继续,它的前景十分广阔。
(4)简约派音乐:“简约派音乐”出现于20世纪60年的美国纽约,其艺术观念来自同时期的绘画与雕塑流派“极简抽象派”,后者主张以简单稳定的几何图形构成画面,纯客观的艺术态度,排除艺术家自身的任何感情表现。
“简约派音乐”以单一的节律、清晰的调性和短小旋律型的持续重复为特征,音乐中的旋律型、节奏层次、织体与和声,在很长的阶段里保持稳定不变,由此形成一种恍恍惚惚如催眠般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与整体序列主义音乐的复杂性和偶然音乐的随机自由相对立的艺术思潮。简约派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有:拉蒙·扬、特里·赖利、菲利普·格拉斯、史蒂夫·赖克和约翰·亚当斯。
拉蒙·扬的作品追求标新立异,代表作有《椅子、桌子和板凳的诗》、《乌龟,它的梦想与跋涉》,后者是为人声、声频混合器、低音和扩音器而写的,以舒缓悠长的节奏吸引听众。赖利的《c调》是最有影响的简约派音乐作品,它由53个旋律片段组成,可供任何数量的乐器按照任何顺序演奏,并可随意反复。格拉斯在60年代末开始探索附加节奏作曲法,如《变化声部的音乐》,用持续和弦经过句将附加节奏分层。亚当斯在1987年创作了歌剧《尼克松在中国》,乐曲体现出他的配器天赋。
1976年是公众接受简约派音乐的转折年,这一年,赖克的《为18位乐师而作的音乐》在纽约市政大厅演出获得极大反响,格拉斯的歌剧《爱因斯坦漫步海边》在大都会歌剧院连演多场。
【简述1945年以后欧洲音乐的主要流派】
(1)整体序列主义音乐:整体序列主义音乐是勋伯格创立的“十二音体系”作曲法的进一步发展,它将音乐的所有要素都预先排列成为序列,在作曲中运用,其控制的参数从原先的音高,扩大到节奏、节拍、时值、速度、力度、音量、音区、音色等,这种将音乐各元素严格排序构成音乐各维度的创作手段,就称为“整体序列主义”。
整体序列主义音乐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末。1949年,法国作曲家梅西安发表钢琴曲《时值与力度的模式》,是整体序列主义音乐里程碑式的作品。梅西安的学生布列兹和德国青年作曲家斯托克豪森对整体序列主义音乐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索。在布列兹为女低音和6位演奏者写作的室内音乐《无主之锤》,将整体序列主义手法与印度尼西亚加美兰乐队的音响相融合,9个乐章基于法国超现实诗人夏尔的诗构建,结构错综复杂,这部作品为布列兹赢得了国际声誉。斯托克豪森在《对位》中,将乐器编排成不同的群(旋律群、和弦群和结构群),进行对比。他于1958年创作的管弦乐曲《群》,将空间音乐和电子音乐的概念加人整体序列主义作曲法,乐曲演奏需要3个乐队和3位指挥,分别位于观众的正前方和左右两边,音乐元素完全按照整体序列主义原则创作,以统计学方式将音群参数组合成有比例的序列,乐队独立演奏,各音乐要素形成不同的组合。
(2)偶然音乐:“偶然音乐”又称“机遇音乐”,与序列主义音乐同时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偶然音乐”崇尚音乐中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具体做法有:作曲家用自由偶然的方式随机产生音乐作品,演奏家根据自己的意向随意决定音乐作品演奏的材料、顺序、结构及时间长短,作曲家或演奏者可以任意选用他人的音乐片段进行重新诠释。
美国作曲家凯奇是偶然音乐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凯奇的第一部偶然音乐作品《变化的音乐》,是根据中国《易经》的64个卦,制定出64个包含音高、时值和音色元素的图式,然后通过扔硬币的方式来选择采用哪几个图式,组成音乐。偶然音乐最著名的作品是钢琴曲《4’33”》。该作品有3个乐章,长度分别为1’40”、2l’23”和0’30”,钢琴家“演奏”时,在钢琴前静坐共4分33秒,仅在3个乐章的间隔处开关琴盖。作曲家的解释是,4分33秒以内在音乐厅里观众有意或无意发出的一切音响即“音乐”。
参与偶然音乐创作的作曲家还有:斯托克豪森、泽纳基斯、布列兹、鲁托斯瓦夫斯基等。
(3)电子音乐:指作曲家利用电子设备发声或用电子手段处理音响而制作的音乐,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具体音乐、合成器音乐和计算机音乐。
具体音乐,指由现实存在的声音而非电子手段制作的声音组织形成的音乐,通常做法是用录音技术将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作为素材录制下来,进行剪辑和复合处理后,形成音乐。处理具体音乐的手段,主要有磁带剪辑拼接、颠倒播放、改变速度、录音带圈、音响重叠,以及调制电子滤波、混响等。具体音乐的先锋者是法国人舍费尔,1948年电台播放了他的具体音乐作品《铁路练习曲》,是作曲家在巴黎火车站录制的列车奔驰声加工形成,这一事件具有重要意义,是历史上首次播放不由人演奏的音乐作品。1951年,在西德科隆广播电台建立了电子音乐实验室,创建指导人爱默特认为序列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唯有在电子音乐中才能实现,他们以科学试验的方式,尝试以电子设备本身发出的音响为原材料制作音乐,而不是用自然界的声音。斯托克豪森1953年创作的《电子音乐练习曲》I和II是德国电子音乐的里程碑,而他最著名的电子音乐作品是《少年之歌》,将经过处理的男童歌声与电子音响结合,形成效果丰富的混响,|演出时,通过音乐厅不同方向的5组扬声器,将音响扩展,引入了“空间音乐”的概念。
50一60年代,欧美各国相继建立起电子音乐实验室,将著名的有:意大利米兰的电子音乐实验室,创建人贝里奥,电子音乐作品有《变异》和《前景》;波兰的华沙广播电台电子音乐实验室,潘德列茨基等人参加工作;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由作曲家吕宁和乌萨切夫斯基主持,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电子音乐作品,如瓦雷兹的《电子音诗》、巴比特的《夜莺》,以及凯奇结合了电子音乐与偶然音乐因素的《方塔娜混合曲》等。
60年代,用来取代人工行为的电子手段综合装置——电子音响合成器出现,使得电子音乐的创作更加简便易行,在此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有穆格、布克拉和苏博特尼克,苏博特尼克用“布克拉”合成器写作了合成器音乐《月亮里的银苹果》。
计算机音乐,通过输入指令进行编程来完成作曲全过程,无限扩展了音乐创作的潜能,计算机不仅能生成音响,还能精确地组织和变化各参数,并简化音乐制作过程,是迄今为止最灵活的作曲工具。计算机音乐的发展阶段目前仍在继续,它的前景十分广阔。
(4)简约派音乐:“简约派音乐”出现于20世纪60年的美国纽约,其艺术观念来自同时期的绘画与雕塑流派“极简抽象派”,后者主张以简单稳定的几何图形构成画面,纯客观的艺术态度,排除艺术家自身的任何感情表现。
“简约派音乐”以单一的节律、清晰的调性和短小旋律型的持续重复为特征,音乐中的旋律型、节奏层次、织体与和声,在很长的阶段里保持稳定不变,由此形成一种恍恍惚惚如催眠般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与整体序列主义音乐的复杂性和偶然音乐的随机自由相对立的艺术思潮。简约派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有:拉蒙·扬、特里·赖利、菲利普·格拉斯、史蒂夫·赖克和约翰·亚当斯。
拉蒙·扬的作品追求标新立异,代表作有《椅子、桌子和板凳的诗》、《乌龟,它的梦想与跋涉》,后者是为人声、声频混合器、低音和扩音器而写的,以舒缓悠长的节奏吸引听众。赖利的《c调》是最有影响的简约派音乐作品,它由53个旋律片段组成,可供任何数量的乐器按照任何顺序演奏,并可随意反复。格拉斯在60年代末开始探索附加节奏作曲法,如《变化声部的音乐》,用持续和弦经过句将附加节奏分层。亚当斯在1987年创作了歌剧《尼克松在中国》,乐曲体现出他的配器天赋。
1976年是公众接受简约派音乐的转折年,这一年,赖克的《为18位乐师而作的音乐》在纽约市政大厅演出获得极大反响,格拉斯的歌剧《爱因斯坦漫步海边》在大都会歌剧院连演多场。
四川教师招聘考试网申明:
(一)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以省教育厅及教育考试院官方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二)本网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均为转载体,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方式:邮件 1546217367@qq.com
填报求职意向
加入考生群

- 2022年下半年南充营山县... 2022-10-26
- 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公... 2022-10-24
- 泸州纳溪区招聘教师24人公告 2022-10-24
- 2022年宜宾教师招聘公告... 2022-10-22
- 2022年资阳雁江区考核招... 2022-10-21
- 成都教师招聘金牛区实外... 2022-10-21
- 成都教师招聘成都天立学... 2022-10-21